抽完血皮肤发紫
抽完血皮肤发紫,常见的原因为皮下淤血、微循环障碍、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含氧量不足等因素导致,可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热敷、应用药物等方法改善或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皮下淤血:抽完血后,如果没有及时按压或按压的力度较小,导致血液从针眼渗透到皮肤组织间隙,然后堆积形成淤青,就会出现发紫的情况。在24小时之内可采取冰袋或是冰块进行冷敷,起到快速止血、减轻淤血的伤痛,24小时之后可以选择热敷,比如用热毛巾或者温袋敷于患处,可促使淤血吸收。
2、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多原因多机制的作用下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导致物质交换障碍。如静脉回流受阻,就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血液瘀滞在局部,毛细血管随之扩张,皮肤颜色就会呈青紫表现。可采取局部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消散。同时注意合理运动、均衡饮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等。
3、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是由于血管壁异常、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药物因素等导致的血液凝固障碍,从而引起出血的一种异常表现。若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偏少或血小板无法正常的活化、聚集、黏附,在皮肤轻微损害时,易导致皮下淤青。可以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血浆凝血酶等相关检查明确,再遵医嘱给予规范的治疗处理,比如补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补充维生素K等。
4、血液含氧量不足:患有肺心病、哮喘等疾病者,血液中携带的氧气量减少,皮肤颜色就会呈青紫色,通常还会伴有头晕、嗜睡等症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情况遵医嘱应用药物,如头孢克肟片、阿奇霉素片、复方氨茶碱片等。
除以上常见原因外,还有可能是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该症状。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治疗。